大到用冰量1.3万立方米、43米高的冰塔,小到兔子的绒毛和胡须,吉祥龙、大熊猫、山水画、兵马俑……在黑龙江,冰雕创造了另一个世界。白天,在阳光映射下的冰雕如钻石般晶莹剔透;夜晚,在霓虹的加持下尽显梦幻灵动。
清晨6时许,哈尔滨这座城市尚未苏醒,张鑫已经起床带着电锯、铲刀、刻刀等一天所需的工具前往工作地点。春节期间,上证报记者走近这位入行15年的冰雕师,窥视冰雪世界里这群特殊“造梦者”的内心世界。
画龙点睛的人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江人,1985年我与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同年‘出生’,算是和冰雪有点缘分。”张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冰雕专业的一名教师,2009年他以外聘教师身份教授全国首个冰雪雕塑专业,入行已经15年。
冰雕是个团体项目,越大的冰雕越需要协作,越小的冰雕则越需要技艺。采冰、冰鉴、搭建、油锯、电力安装等完成后,冰雕师才会登场。“冰雕师就是画龙点睛赋予冰灵魂的人。”今年,张鑫参与了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创意设计工作,他的作品《雪域高原上的祈福》以冰雕的形式呈现,令人大开眼界。
零下20多度的室外,凛冽的北风像刀片一样刺骨,极寒天气对冰雕创作是一种考验。张鑫笑着说:“早就习惯了,为了赶进度,别说冻手,手磕出血都包上接着做。在外界看来冰雕师很辛苦,但我还挺享受的。”
冰雕易碎易断且容错率很低,但它磨练人的性格。张鑫说:“做冰雕很解压,一刀一铲下去会发出吱吱的声响,就像人与自然的碰撞。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焦虑,特别是不小心弄坏某个地方,导致整个冰雕都无法挽回,那一刻我的心和冰雕一样碎裂。但每当作品完成后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,那份获得感也是加倍的。”
世界的冰雕
“我看到了未来”,2010年一次出国比赛的机会,让张鑫坚信,中国的冰雕绝不会仅限于黑龙江,冰雕事业一定是世界的。
“我是那种看到希望就会笃定坚持的人,其余就交给时间。”张鑫说,最专业的股票配资“冰雕行业沉寂了很多年,但身边很多人仍然在默默坚守,我和他们一样相信自己,更相信家乡的冰雪。我们通过‘走出去’,了解外界的反馈,从而认识我国冰雕行业的发展现状。”
“我真的很自豪,他们看到中国的冰雕都很震撼!”1月28日,冰雕彩灯艺术展在奥斯陆拉开了中挪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序幕。他激动地说:“挪威的市民看到中国龙、熊猫、兵马俑等蕴含中国文化的冰雕作品都情不自禁地惊呼,我内心特别自豪。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去国外做冰雕展览了。”冰雕已然成为一张崭新的名片,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。
“现在一个冰雕师一天工资平均在1200元左右,收入还算可观,但冰雕专业型人才仍然短缺。”据张鑫透露,冰雕在雕塑行业算是简单易学的,木雕、石雕师转行冰雕师练习一年即可上手操作。但若想将冰雕雕精、雕细往往需要七八年的学习与沉淀。“冰雕师需要有空间造型能力,要有对力学的感知,对温度、湿度的判断。在创作之前,为了使雕刻更顺畅,冰雕师观察冰块的使用方向也尤为重要。”张鑫说。
永不落幕的“限定款”
年年雕,年年都是“限定款”。与一般艺术作品不同,冰雕作品仅有2个月的观赏期。随着北方气温逐渐回暖,再精美绝伦的冰雕作品也会融化,但正因如此,每年哈尔滨的冰雕艺术都是当季限定款。
三季积淀只为一季绽放。张鑫说:冰雕融化后,其实也预示着下一年整个城市冰雕工作的开始。社会各界都会从此时开始复盘,反思今年做的之处,筹划下一年冰雕工作要如何完善与创新。
冰雕会融化,但快乐和回忆不会。张鑫说:“冰雕很神奇,它可以寄托人们美好的寓意,传承中国历史文化,表达浪漫并传递快乐。其实当一个作品被创作完成它的使命就完成了,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,它可以通过影像和记忆被我们永存。”
今年新春,张鑫格外忙碌。他说:“家乡的冰雪火了,我内心更有了热乎气儿。”谈及新春愿望,张鑫说,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冰雕行业中,让世界看到中国冰雕,更让世界了解并热爱中华文化。”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财盛证券观点